战国诸侯为什么动不动就是出兵几十万?
在远古的战国时代,全民皆兵是一种常态。那时,战争是军功的源泉,斩首多少便能够加官进爵。在战场上,只要是身穿敌饰的人,无论百姓或士兵,都是敌人。百姓们平时耕耘土地,一旦战火燃起,他们也能拿起菜刀上战场。秦赵时期,秦王甚至动员了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丁参战,这种举国之力作战的方式在后来的战争中极为罕见。战国时期的战争动员方式独特,实行的是军国制,一有战事,全民皆兵。而之后的朝代则逐渐转向职业化,只有专门的军队参与战斗。二战时期各国动辄投入几千万兵力,如今已无法想象如此大规模的战争动员。战国时期与二战有着相似之处,都是倾全国之力进行战争,输则意味着国家的灭亡。在那个时代,国王一声令下,农民必须参军,不计报酬,只需管饱一日三餐,全国一心,因此战争成本相对较低。后来随着募兵制的兴起,士兵需要领取薪水,成本也随之增加。老百姓无法完全放下自己的事务来服务战争,招募新军也需要更高的成本以及更长的训练时间。兵力减少的主要原因在于兵役制度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采用的是类似于义务兵役制的制度,一旦有战事,全民皆兵。像长平之战那样,几乎耗尽了国内所有的壮丁。而在满清时期,尽管有时能拉出百万大军,但真正具有战斗力的军队不过几万。军队的关键在于技术,如的使用需要严格的学习和演练。因此资金和资源更多地被投入到军事技术的研发上而非扩充军队规模上。到了辛亥革命后妇女裹脚时期许多男性因无法离开土地生产而无法组织更多的参军人数这与战国到唐朝期间全民皆兵的情形形成了鲜明对比。究其原因有四点:一是战国时期的装备自备使得军队数量庞大;二是作战区域多在中原地区运输压力小;三是随着武器的发展物资消耗量大增;四是社会抚恤机制的完善使得人们不再愿意轻易投身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