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秦始皇和汉武帝都不太喜欢商人?
自古以来,商业与商人的地位始终在社会的各个阶层中处于较为边缘的位置。有句古话道:“士农工商”,商列末尾,这反映了古代社会一种根深蒂固的重农轻商思想。而这种思想的愈演愈烈,离不开两位千古帝王的推动,他们便是秦始皇与汉武帝。
秦始皇一统六国,建立起了强大的秦朝。在他的时代,“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为兵”,将商人与逃犯相提并论。更令人瞩目的是,在秦始皇极为推崇的《吕氏春秋》中,商人被视作“五蠹”之一,是应当铲除的害虫。显然,秦始皇对商人的厌恶之情溢于言表。
而汉武帝的时代,虽然曾推行“算缗”即商业征税,但同时也实施了“告缗”制度,鼓励民众举报商人自报财产不实者。这一政策导致中等以上的商人大都破产,极大地破坏了正常的经济运转。在汉武帝的眼里,商人就如同待宰的鱼肉,地位极为低下。
那么,为何这两位帝王如此讨厌商人呢?在秦汉时期,田租、户赋以及成年人要服力役等税收方式都很容易实施,而商人则无法很好地被纳入这一体系,他们掌握了大量财富却无需对国家做出贡献。
对于秦始皇和汉武帝这两位善于挥霍的帝王来说,商人手中的财富无疑是最理想的收入来源。秦始皇统一六国需要大量资金,汉武帝征战四方军费高昂,国库空虚时,自然会找最有钱的团体进行敛财,于是商人就成了这一政策下的牺牲品。
直到宋朝,才建立了正常的征收商业税的体制。商业税在整个国家财政收入中也占到相当的比例。宋朝商人的地位相对较好,但也仅仅是在宋朝而已。在其他朝代,商人的地位仍然十分低下。可以说,商人的地位变迁与社会制度、政策导向以及统治者的需求密切相关。从某种程度上讲,商人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钱包,在历史的浪潮中不断地被统治者们所重视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