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什么要征讨越南呢?他有怎样的意图?
永乐皇帝,戎马一生,身边不乏能臣,其中解缙尤为耀眼。解缙的进言,朱棣通常都会虚心接纳。在攻打越南这一重要决策上,朱棣却一意孤行,这是为何?
永乐二年,解缙以才华横溢荣升内阁首辅,正值仕途巅峰。朱棣曾赞誉他们七人的勤勉谨慎,并赐官服以表彰。在永乐四年的一个春天,大明王朝的藩属国——,宣布反叛。
,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度,自岭南赵佗时期起,便是中国的藩属国。它与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却又常常搞些反复无常的把戏。到了永乐初期,它再次反叛,宣布脱离大明。
面对这一情况,朱棣决心出兵讨伐。他的这一决定,与他的强硬性格有关。在对外政策上,朱棣的态度比其父更为强硬。他亲征蒙古无数次,对于这个小国,他自然不信无法对付。
解缙作为内阁首辅,却主张以抚为主,反对轻易出兵。他深入研究的人文地理,认为民风彪悍,举国皆兵。他看透文化的本质——好战忘义,认为即使镇压叛乱,也难以保证其不再起波澜。他力劝皇帝采用“攻心为上”,“怀柔远人”,“崇德抑武”的策略。
朱棣并未采纳解缙的建议,他以为解缙的劝告过于温柔,未能体会到军事行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朱棣迅速派出强将,大军压境,迅速平定叛乱。为了纪念这一胜利,朱棣将改为交趾,设三司布控,使其成为中国的一省。
平定交趾的功臣解缙并未得到朱棣的赞赏。朱棣对解缙的劝谏深表不满,再加上解缙卷入皇室争斗,挑拨皇帝父子关系,朱棣决定对其进行惩罚。他调离解缙出京,担任广西布政使右参议,实际上是一种“明升暗降”的贬谪。虽然官阶看似上升,但实际上却被逐出宫廷,解缙的人生再次跌入低谷。
从永乐元年到永乐五年初,解缙这颗仅在永乐朝闪耀了4年多的明星,再次陨落。这位才华横溢的才子,失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