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十五年不被重用?刘备托孤实是被逼无奈
在古代的历史长河中,君臣关系的典范常常被提及,特别是经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的刻画,我们熟知的英明君主刘备与鞠躬尽瘁的臣子诸葛亮,二人共同开创了蜀汉的辉煌大业。他们的关系被传颂千古,就连刘备临死前都郑重地将蜀汉的未来托付给了诸葛亮,那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更是成为了流传后世的佳话。
历史真相往往与传说存在差距。我们知道诸葛亮在蜀汉初期的岁月中,曾长时间未被刘备重用。尽管刘备在临终前确实留下了托孤之言,但这更多的是出于无奈。诸葛亮的角色在蜀汉政权中,经历了漫长的沉默期,而后才逐渐崭露头角。在出使东吴、为联合发挥了重要作用之后,刘备开始真正倚重诸葛亮。即便在后来的日子里,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如庞统和法正这样的谋士在蜀汉的政治舞台上大放异彩。
那么,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呢?背后的原因源于二者政治理念的差异。诸葛亮是个怀抱远大理想的政治家,他志在天下,希望蜀汉的事业能够成就一番大业。而刘备早年虽志向远大,但经历多次失败和投靠他人后,逐渐淡忘了初心。尤其在赤壁之战后,他坐拥荆州五郡,成为赤壁之战的最大赢家,利益与权力让他更多地看到现实的利益而非理想。
托孤诸葛亮,对于刘备而言,是形势所逼下的选择。当时身边的谋士如庞统、法正等已经离世,蜀汉政权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此时刘备能够托付的,只有诸葛亮。而且诸葛亮有能力稳定局势,他对蜀汉的忠诚也从未受到质疑。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言“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正是对此情况的最好诠释。尽管刘备与诸葛亮在政治理念上存在分歧,但在面对蜀汉的未来时,他们选择了共同的道路。历史证明,刘备在人生中的这次选择是正确的。诸葛亮的忠诚与能力为蜀汉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