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江吟白居易
《暮江吟》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该作品以其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内涵被传颂千古。白居易,这位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以语言平易通俗著称,而《暮江吟》正是其诗歌创作特点的缩影。
一、作者与创作背景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的创作生涯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暮江吟》约作于长庆二年(822年),当时白居易赴任杭州刺史途中。诗人主动远离朝廷纷争,心境轻松愉悦,这种心境也反映在诗歌中,使得诗歌透露出一种宁静与美好的氛围。
二、诗歌内容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两句诗描绘了夕阳余晖铺洒江面的景象,江水在余晖的映照下,一半呈现出碧绿如翡翠的色彩,一半则艳红似晚霞。这种景象的描绘,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暮江的光影交错之美。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诗人又转向描绘夜晚的景象,露珠晶莹如珍珠,新月弯弯如弓。这种比喻使得抽象的景物变得具象,让人感受到秋夜的静谧与美丽。
三、艺术特色
《暮江吟》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意象选取与对比、情感表达、语言风格等方面。前两句诗通过“瑟瑟”与“红”的色彩对比,展现暮江光影交错的动态美。而后两句则通过“夜露”与“新月”的描绘,将秋夜静谧之景具象化,与前文的绚烂形成时间与空间的延续。情感表达方面,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隐含了远离政治漩涡后的豁达与对自然的热爱。语言风格上,白居易的语言清丽流畅,用词精准,通篇无艰涩之语,却通过白描与比喻营造出鲜明的画面感。
四、后世评价
《暮江吟》被誉为“写景奇丽”的典范,其从黄昏到初夜的景色描绘,以及时间推移中的景致转换,成为后世山水诗的经典范式。杨慎称其“工致入画”,而《唐宋诗醇》更是赞其为“暮色秋江图”。
《暮江吟》是一首展现自然之美与诗人内心情感交融的诗歌,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艺术特色,成为了白居易诗歌创作中的佳作。这首诗不仅让人欣赏到暮江的美景,更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心境和情感,使人陶醉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