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史上的五次灭绝事件 奥陶纪其间约有85%的物种灭绝
奥陶纪至志留纪的灭绝事件,发生在遥远的4.4亿年前。那是一个令人心悸的时刻,地球上有大约85%的物种遭受了灭绝的厄运。据化石记录揭示,可能有一颗巨大天体撞击地球,它的威力相当于数百亿枚核弹爆炸。这场灾难引发了巨大的烟尘遮天蔽日,导致地球进入了冰河期。在这冰冷而严酷的环境中,许多无脊椎动物无法适应而走向了灭绝。叶足动物门和古虫动物门这两大动物群体也在这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接下来是晚泥盆纪弗拉斯期与法门期之交的灭绝事件。这次灾难是由于浅水中的含氧量急剧下降,使得许多海洋无脊椎动物陷入了绝境。珊瑚、腕足动物、菊石以及海百合等众多无脊椎动物在这场灾难中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导致70%的物种灭绝。相比于淡水中的物种,海洋中的生物受到了更为严重的影响。
第三次大灭绝发生在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当时,地球上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海百合、菊石、珊瑚和鱼类在海洋中繁荣发展,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也开始在陆地深处活跃起来。在大约2.45亿年前,地球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集群灭绝事件发生了。这次灾难导致生物科数减少了52%,物种数更是减少了90%以上。
第四次大灭绝发生在三叠纪与侏罗纪之交。这次灭绝事件中,牙形石类全部消失,菊石、海绵动物、头足类动物、腕足动物以及昆虫等多个门类也走到了进化的终点。虽然这次灭绝事件导致了许多物种的消失,但它也为新物种的产生腾出了生态位。恐龙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逐步在地球上崭露头角。关于这次灭绝的起因,虽然尚不完全清楚,但有人认为降雨增加可能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们迎来了第五次白垩纪至第三纪之交的灭绝事件。这次灭绝事件是地球历史上第二大集群灭绝事件,恐龙时代在此终结。目前被国外科学界普遍接受的一种解释是,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引发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剧烈变化,从而导致了这场大灭绝。这场灾难对地球生物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也为地球生态的演变注入了新的变数。